圖為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蔣祖烜(圖右)現場專訪吳曉波。   本報記者 徐行 攝
 廖群洪 本報記者 徐行 攝
  【引言】
  細雨洗秋塵。滄桑石板路。
  10月25日,洪江古商城,中華商幫文化廣場。延展了25年的故事在這裡揭開謎底,故事里的人物——吳曉波和廖群洪久別重逢。兩個男子漢之間的擁抱,讓臺上臺下人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。
  見面會上,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、深圳特區報總經理王月華、長沙市漣源商會副會長廖群洪、著名學者鄭佳明、品牌戰略專家李光鬥、作家黃曉陽、評論家龔旭東和洪江古商城的游客,一起見證這個真實故事的大結局,一起議論理想、感恩、誠信這些久違的話題。
  25年前,復旦大學吳曉波、王月華等4名大學生夢想到南中國考察,受困於經費登報求助,得到湖南婁底素不相識的廖姓廠長慷慨資助,讓他們夢想成真。
  25年後,考察隊中的吳曉波成為全國著名的財經作家,他在博客和微信先後發文《只有廖廠長例外》,懷念並尋找廖廠長。深圳、湖南的熱心人四面搜索,湖南日報報業集團三湘都市報記者努力,終於在長沙找到了廖廠長。
  25年前的熱心相助,促成了4個年輕人的理想之行;
  25年後的感恩迴響,暖熱了廖廠長的一腔熱忱;
  這一段穿越25年的傳奇故事,激起人們的強烈共鳴,引發了一場關於理想、誠信與家國情懷的大討論。
  見面會上,吳曉波和長沙市漣源商會決定各捐資100萬元,設立“吳曉波、廖廠長青年創業公益金”。希望幫助湖南青年創業,著力解決青年人創業無資金、無經驗、無社會資源三大痛點。
  吳曉波和長沙市漣源商會表示,將運用手上的企業家資源給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幫助。
  在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,“廖廠長”的時代坐標意義發人深省,引人深思。
  我們期待:吳曉波和廖廠長的重逢,不是一個故事的簡單結尾,而是許多新的故事開始。
  【訪談】
  尋找廖廠長的故事,觸動了你哪根心弦?
  廖廠長找到了,“廖廠長”還能找回嗎? 湖南好人廖廠長,是偶然還是必然? 感恩的故事能不能延續,我們能不能成為別人的“廖廠長”?
  記者:時隔25年,您還在文章里懷念廖廠長,他對您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?
  吳曉波:廖廠長的付出沒有任何索取。
  25年來,為什麼我念念不忘這個“老男人”?昨天我還買了束花送給廖廠長,這是我人生第一次送花給另一個男人。
  1989年的時候,我和我的復旦大學的同學,決心要用腳去南中國走一圈,去考察變革中的中國。如果沒有廖廠長的7000塊錢,我們的南疆考察是進行不了的。廖廠長沒見過我們,我們也不知道他是誰,求助信在上海《青年報》刊登後,他只是寫了一封信,問是不是有這件事,我回說有,過兩天匯款單就到了,他對我們沒有任何的索取。原來我們以為他可能是中國首富,到了婁底才發現是個挺小的企業,他的付出甚至沒有考慮成本。
  我們的社會正在變得越來越物質,我們開始用金錢來評價一個人的價值,任何東西都可以交易,所有交易都有成本。相比之下,廖廠長不計成本、無法交易的行為,是那麼罕見。這就是為什麼,我會那麼多年念念不忘廖廠長。
  南中國考察,在我心裡確實沉澱下了一些東西。一個人長期在商業的社會裡寫作、觀察,很容易變成一個只信仰交易的人。現在,我還能夠長期堅持寫作,我想和我年輕時接觸過廖廠長這樣的人有重大關係。
  廖廠長給了我很多生命中重要的啟發,他使我相信一句話:所謂的理想主義就是當我們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,我們依舊能夠熱愛它。
  記者:吳曉波先生將自己的作品集作為遲到的“考察報告”送給您,您對這份遲到25年的報告滿意嗎?
  廖群洪:我被 “廖廠長”感動。
  這是一份很珍貴的禮物,這份禮物如此之重,我的雙手接不下來,我只能用我的心來承受這份禮物。25年前,我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常人,做了一件我認為的平常事。沒想到卻被一顆真誠的心牢牢地記在了心裡,我竟然在別人的記憶里,生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,我要謝謝曉波。
  我看了曉波寫的《只有廖廠長例外》,那個時代充滿激情,大家都將國家和個人命運聯繫在一起,我被曉波筆下的“廖廠長”感動,被 “尋找廖廠長”感動。
  記者:為什麼在我們80、90後年輕人朋友中,這樣一個遙遠的故事,會引起大家的興趣?
  王月華:“廖廠長”精神非常契合我們這個時代。
  我和曉波一樣接觸過大量富豪,但看到他們一點都不激動。可那時我們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拉贊助,突然聽到有個廠答應贊助125元,我們就很激動。後來私營小廠的廖廠長郵寄了7000元,我們的激動可想而知。現在,我在深圳,這座城市正處於激蕩年代,也離不開像廖廠長這樣的人。所以,我認為“廖廠長”精神非常契合我們這個時代。
  廖廠長找到了,“廖廠長”還能找回嗎?
  記者:人們尋找廖廠長,不僅是在找尋具體的人,更是希望找回隕落的理想和喪失的情懷。理想是否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,尤其是年輕一代,已經不屑於談論理想與情懷。廖廠長找到了,“廖廠長”還能找回嗎?
  吳曉波:理想從未遠離。
  現在年輕人並不缺乏理想,只是與當年的年輕人不同了。我們那一代人,抱持的是一種大的家國情懷,我們相信奇跡,更傾向用激進的方式改變世界。而現在的年輕人,他們的理想更具體、更務實,他們相信常識、相信專業,希望用專業知識去改變世界。
  我的女兒18歲了,她有理想,認為中國的流行音樂行業很差,她願意為流行音樂事業去上大學專業和以後的職業。而我跟月華當年在大學畢業時,還根本沒有任何職業規劃。所以說,一代肯定比一代好。
  要找回“廖廠長”,我認為對年輕的一代,我們要更具體、更專業。我不是很會講理想,但我相信行動的力量,所以我想到做一個創業公益基金,我想跟年輕人一起去實現一些超越物質的東西。
  這些年輕人接觸公益金的年齡,跟我遇到廖廠長的年齡是一樣的,在這樣的年齡,碰到這樣的事情,就會成為一顆種子,埋了下來,過了若干年以後,種子自然就會發芽。“廖廠長”能不能回來,時間會給出答案。
  記者:廖廠長,如果放到現在,您還會去資助幾個不認識的學生嗎?
  廖群洪:我相信理想的光仍在燃燒。
  確實我們的社會正變得越來越物質化,精神方面非常匱乏,但我相信理想的光仍然在人們心中燃燒。如果我們每一個人繼續讓自己心中那朵光燃燒,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,伸出自己的手,互相攙扶著往前走,我們的明天會非常美好。
  湖南好人廖廠長,是偶然還是必然?
  記者:25年前,考察隊的同學們在上海向全國求助,最後真正給予實際資助卻是湖南漣源人廖群洪。廖廠長的故事,也是個湖南好人的故事,一個湘商的故事。這個湖南好人的出現,是偶然還是具有必然性?
  吳曉波:“不靠譜”恰恰是湖南人熱血的理想主義。
  研究中國曆代的商業文明,會發現湖南不是一個商業大省,卻是一個人文精神層面的大省。對於廖廠長來說,7000元應該已經超出了他當年的承受能力,畢竟他的月工資只有200元。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湖南人做事有點“不靠譜”,都沒看見人就付款了。而這點在別人看來的“不靠譜”,恰恰是湖南人熱血的理想主義,是湖南人骨子裡的重信重義。
  鄭佳明:廖廠長背後,是湖南人堅守的義理精神。
  這是件偶然的事情,但它又有必然性。是改革開放初期理想主義的必然,也是湘人的性格和湖湘文化使然。
  廖廠長的身上,流淌著湘商的家國之情。在近代歷史上,湘商中的有名者,不是為了發財而是為了救國,家國情懷和理想主義一直根植於湖南人的血脈中。從譚嗣同到黃興、宋教仁等一批湖南人,都是敢為國家犧牲的熱血志士。而這背後是湖南人堅守的義理精神,這在廖廠長這裡得到了傳承和延續,為中國下一輪改革註入了正能量。
  湖湘精神中有一種深刻的憂樂情懷,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”,這是湖湘文化的大道,也是湘商思想文化的底色和氣質性格的特色,是湘商艱苦創業奮勇開拓的精氣神。
  從古以來,湘商旨在經營天下。此次會議舉辦點洪江,其文化根脈也源遠流長。早在明代萬曆年間,洪江就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物資交易、集散市場,明清時期更是成為湘西南扼守湘、滇、黔、桂、鄂物資集散通道的商貿重鎮,被稱為“五省通衢”。
  感恩的故事能不能延續,我們能不能成為別人的“廖廠長”?
  記者:讓吳曉波和廖廠長的故事不止於感動,我們應如何讓這份感恩延續,讓這個故事不是孤例,而會是一群人的故事?
  吳曉波:予人玫瑰,手有餘香。
  我一直想幫助一些年輕人,就像當年廖廠長幫助我們一樣。我的專業是財經領域,我能幫助到大家的就是成立一個青年的創業公益金,幫助年輕的創業者。有句話說,予人玫瑰,手有餘香。很感謝廖廠長,25年後我們還能一起乾點事兒,這些事還能幫助到一些年輕人。
  到現在為止,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好的創業國家,但年輕人的創業失敗率非常高,教育部統計數據稱,畢業後三年內大學生創業者的失敗率超過90%。這些年輕人是中國主要的創業群體,我希望不僅能在資金上幫助到他們,更能在智力上給予支持,能幫一個是一個,能幫兩個是一雙。
  李光鬥: 每個人可能都碰到過自己的“廖廠長”,也可以做別人的“廖廠長”。
  這是一個感恩的故事。
  其實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“廖廠長”。知道這個故事後,我就一直在想一個問題,我成長的歷程中,有沒有這樣一個“廖廠長”?答案是肯定的。很多國家都有感恩節,但中國沒有。我們應該學會感恩,感恩“廖廠長”,感恩生活,感恩社會,散髮更多的正能量。第二個問題是,我有沒有成為別人的“廖廠長”?廖廠長的精神,其實就是扶危濟貧、急公好義的正能量。
  每個人可能都碰到過自己的“廖廠長”,也可以做別人的“廖廠長”。這個故事真的很好,有理想、有情懷、有感恩。然而單講理想是不行的,理想後面是傳承,單是感恩意義就淡了,感恩後面還要有回饋。“吳曉波廖廠長創業公益金”,這就是一種傳承,讓這個故事不僅可以講25年,還可以講下一個25年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j43ljqr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